淮北杨柳煤业公司举办首届风险预控管理安全确认大赛,促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建设,力争打造本质安全型矿井。
近日,该公司每名员工手中都分别领到一张带过塑的本工种岗位风险预控管理卡,人人都在对卡背记卡中的风险预控内容,即便在井下短暂的休息片刻有时也不放过。这是淮北矿业集团杨柳煤业公司学习神华集团风险预控先进管理经验的体现之一。8月16日下午,该集团下属的杨柳煤业公司举办首届风险预控管理安全确认大赛,参赛的全是矿基层科区的技术与管理人员。
为了促进煤炭企业隐患整改,强化煤炭企业风险控制,切实推进煤炭企业不断建立自我约束、持续改进的安全生产长效机制,2005年,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与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简称“神华集团”)共同组织国内具有较强实力的科研院所专家学者,开展了以实现煤矿本质安全为目标的煤矿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科研攻关,探索建立适合我国煤矿特点的风险预控管理体系。
2007年,煤矿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在神华集团神东分公司上湾矿成功试点。目前,该管理体系正在神华集团所属50多个生产矿井全面推广实施,并在全国其他煤炭企业试点。
风险预控管理体系
煤矿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基本内涵是在煤矿设计、建设、生产、改扩建等安全生命周期中,对煤矿生产系统中的危险源进行预先辨识、评价分析,继而采取有效措施,消除、减少、控制风险。并在一定经济技术条件下,通过人机环管(即人、机械、环境、管理)的最佳匹配,实现本质安全化。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基本框架结构如图1所示。
风险预控管理体系主要内容
(一)采用工作任务法
危险源辨识是指对生产系统和生产活动中可能造成事故的不安全因素(危害因素)的识别。在实际工作中,危险源辨识方法很多,根据煤炭行业的特点,煤矿本质安全管理体系采用了工作任务分析法。该法是针对每项工作任务和工序,将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管理标准和措施的制定等各项内容综合在统一的表中,形成的一种应用简单而有效的风险评估方法。工作任务分析法基本模式如表1所示。
图1 煤矿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基本框架结构
表1 工作任务分析法基本模式
方法要求,首先从人机环管4个方面,辨识出每项任务、每道工序可能存在的危险源。其次,采用半定量方法,进行风险分析(风险分为:特别重大、重大、中等、一般、低风险5个等级),评估危害的严重程度和发生事故的可能性。最后,为预防风险转化为事故,要针对辨识出的危险源和评估的风险等级,从技术和管理上制定有针对性的管理措施和标准,有效消除或控制危险源。
通过危险源辨识,明确安全管理的目标;通过风险评估,明确安全管理的重点;通过风险预控的标准和措施,明确生产管理的要求和实现安全生产的途径。为便于员工学习掌握,还可将企业各项任务和工序的风险管理标准及措施制成安全工作程序卡片,当员工从事某项具体工作时,只需掌握本项任务和工序的标准及措施。例如,液压支架工只要学习掌握液压支架工危险源管理卡上的内容并认真执行,就可以保证作业的安全。表2为液压支架工危险源管理卡。
(二)借助信息系统
监测是现场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生产是动态的,生产条件和状况在不断的变化,因此,在生产过程中必须借助信息管理系统,对现场危险源和有关人机环管的不安全因素进行监测,采集动态信息,并及时传递到相应的管理部门。通过监测,一方面监督标准和措施是否得到正确落实并有效发挥作用;另一方面准确掌握生产条件和状况的变化,以便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第三是当出现异常时,能及时发出预警信号。
预警是风险管理的另一重要内容,按照系统预先设定的风险等级,风险管理部门要按照流程进行动态评价,当出现异常或险情时,应及时发出危害预警。相关部门按照相应的管理标准和措施,对危险源进行处理,根据反馈信息再进行评价,判断是否需要解除警情或降低、升级风险等级。通过进行危险源的升、降级管理,形成一个闭环的管理流程,如表3上湾煤矿危险源监测预警表所示。
(三) 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审核评价
现场风险预控管理要借助信息管理系统定期审核,包括企业内部审核和上级管理部门外部审核。通过审核,发现存在的隐患、漏洞,明确当前安全管理的重点;另一方面,根据生产条件的变化,查找体系本身存在的不足,进一步完善,持续改进。 ...More...↓
评论